社会体育学院简介
1993年,为响应全民健身国家战略需求,天津体育学院在国内率先论证创办社会体育专业,次年获批成为全国首个目录外试办专业。1995年,天津体育学院率先在全国建立起第一个社会体育系,当年社会体育专业正式招收本科生。1997年,国家教育部专业目录调整中,天津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被批准为正式本科专业。按照2017年国家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要求,天津体育学院原社会体育专业更名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,并于同年开始招生。
作为我国社会体育高等教育的奠基者,学院构建的办学模式成为全国高校专业建设的范本。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,天津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(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)于2008年被国家教育部评为“国家级特色专业”;2010年被天津市评为“市级品牌专业”;2017年获批“天津市优势特色专业建设项目”;2020年获批国家教育部“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”。2024年《街舞》课程获批市级课程思政示范课,《高尔夫球》《街舞》《劳动教育》等课程获批市级一流本科课程。
社会体育学院目前共有教职员工34人,其中,正高级职称3人,副高级职称4人。中级职称23人,初级职称4人。教职工的学习层次包括博士7人,在读博士3人,硕士24人。教师岗位共有23人,行政岗位11人。现有学生634人,其中博士研究生22人,硕士研究生155人,本科生457人。
学院现设有社会体育理论教研室与社会体育健身指导教研室,本科阶段开设"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""休闲体育"两个特色专业,并正在积极推进体育旅游本科专业申报工作。在研究生教育领域,开设"社会体育指导"与"体育人文社会学"两个硕士专业。基于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,天津体育学院社会体育学院2024届毕业生总体就业率96.82%,其中优质就业率达74.51%,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就业率达99.15%,社会体育指导专业硕士连续两年就业率达100%。
天津体育学院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(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、天津市教委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、天津市高校全民健身研究智库)挂靠社会体育学院,实施校院共建。在成果转化、科普、专利及政策采纳方面取得标志性成果,不断推进学院发展。在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》草案修改、释义以及《体育仲裁条例》等多部体育法规的研制起草工作中,凭借专业团队的深入研究与积极参与,推动了我国体育法治建设不断前行。聚焦国家全民健身战略,研究团队承担了《全民健身计划纲要》及多阶段实施方案研制工作,在全民健身调查研究、决策咨询和社会服务等工作上成果显著,尤其在天津市体育局与天津体育学院联合共建全民健身研究智库后,不断为全民健身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与建设性思路。
几十年来,社会体育学院培育出大批优秀毕业生,他们活跃在各个领域,为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强劲动力。立足当下,学院将紧跟时代步伐,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,始终秉持“立德树人”的教育方针,将全部精力与满腔热忱投入到专业建设之中,力求培养学生全面发展,全力塑造既有扎实专业根基,又具备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社会体育人才,为推动社会体育事业迈向新高度而不懈奋进。